(2015年10月摄于日本东京宫崎峻吉卜力博物馆)
昨天是三八妇女节,破天荒的公司放了半天假。我并没有特别想见的人,只是在那一瞬间,突然觉得有个人陪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但也只是一瞬间,朋友也好,同事也罢,和谁关系太近都让我觉得有点怯。
于是就一个人,漫无目的地逛。路过一条繁忙的地下隧道的时候,一位老伯姿态优雅的拉着小提琴,是《遇见》。并非十分娴熟动听,但也足以感动我。老伯的面前只有一个破旧的琴盒,没有写满可怕遭遇和伤心往事的乞求字板,只有一个破琴盒和里面零散的几块钱。我掏出五块钱,投下走了。相对于迫不及待向陌生人袒露经历来获得同情,我更欣赏这一份不卑不亢的冷静与自我。
然后我想起这幅在东京时候的画面,猫男爵就这样不动声色的站在窗前,看着游客人来人往,观察着却不动声色,就像我。用师傅的话说,这是自我定义,但其实你真实是怎样的一个人,无人知晓。千百人看你有千百种印象,而你自我定义是怎样,也只在你自己的世界里生效。
就好像,我在那些同事的眼里是如此热情随和,以至于人人都以为和我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。但在我心里是如何界定这种关系,也只有我自己知道。我常常为此感到困扰,但在我看来的保持距离和淡如水,似乎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却已是理所当然的亲密。所以说人的认知啊,真是千差万别。
但话又说回来,从另一个方面看,人都是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,不是吗?
不亦乐乎
猴哥的文笔总是让人觉得嫉妒,感觉娓娓道来,行云流水,看着都舒服。
这好话听起来总感觉有另一层意思啊
没有,发自心底的赞美和嫉妒。
幸好这里没什么人来,不然看到你这话,别人是要笑话我的。
这有啥好笑的,娓娓道来,行云流水,说的都是真的嘛,至于嫉妒,那是我个人气量狭窄,要笑也是笑我啊。
sherry
这种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所有行为特点。
这其实算不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以为是。。。
你也可以说,按照自己的想法活